十六、战争:《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五口通商)、中国半殖民地化开端
1.战争背景:最终的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倾销工业品)。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1839年,销毁2万余箱)→ 英国借机发起战争(1840—1842年)。
3.战争的影响:政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部分丧失,封建经济逐步瓦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经济:自然经济解体(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买办阶层兴起(如广州十三行商人)。思想:部分士大夫觉醒(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
4.高考命题角度:《南京条约》中破坏中国贸易主权的条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政治主权+经济结构双重变化)
5.易错点提醒:割地范围:1842年仅割香港岛,非整个香港(九龙、新界为后续条约割占)。半殖民地标志:协定关税(经济控制)比割地更体现半殖民地特征。社会性质转变:战争是开端,第二次战争后程度加深。
十七、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空想性)与《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
核心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方式:按人口分田(好坏搭配,16岁以上男女分全田,15岁以下减半)。产品分配:“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实行圣库制度(剩余产品归公)。社会结构:以“两”(25户)为基层单位,军政合一。
评价:进步性: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有田同耕”反映农民反封建诉求)。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经济规律(如“剩余归公”挫伤生产积极性)。脱离实际,未真正实施(仅在天京附近短暂试行)。
作者:洪仁玕(洪秀全族弟,受香港资本主义影响)。目的:挽救太平天国危局(天京事变后衰落)。
评价:进步性:中国首个系统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早于洋务运动)。体现时代先进性(如铁路、银行等超前设想)。局限性:缺乏实施条件(无资产阶级支持,战争环境阻碍)。未涉及土地问题(与农民需求脱节)。
高考命题角度:与《天朝田亩制度》的对比(阶级立场差异)。和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区别(是否变革社会制度)。
领导者:中央:奕䜣(恭亲王)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派代表)
江南制造总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局(1867)等
轮船招商局(1872)、开平煤矿(1878)、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等(官督商办模式)
京师同文馆(1862)、福州船政学堂(1866),培养翻译、军事、技术人才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1894—1895),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威海卫之战),《马关条约》签订(割台湾、赔款2亿两白银),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局限性:根本缺陷: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革封建制度(中体西用的保守性)管理腐败:企业官办色彩浓厚,效率低下(如北洋水师军费被挪用修颐和园)依赖外国:核心技术受制于列强(如军舰、机器依赖进口)
历史意义: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工业、军事、教育等领域),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用企业刺激民间资本),推动西学传播(翻译西方书籍,培养新式人才)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内外交困下的自救运动,虽未能挽救封建统治,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其失败证明,仅学习西方技术而不变革制度,没办法实现国家富强。
背景:最终的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大陆政策(吞并朝鲜、侵略中国)。直接原因:朝鲜东学党起义(中日同时出兵,日本蓄意挑起战争)。
日本可在华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免收内地税(其他列强援引“片面最惠国待遇”共享)。
形式:开设工厂(如日本丰田纱厂、英国怡和纱厂)。修筑铁路(如俄国中东铁路、法国滇越铁路)。贷款控制(如清政府借款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特点: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马关条约》为标志)。经济侵略与政治控制结合(如借款附加政治条件)。
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主权进一步丧失,经济被控制)。民族危机刺激救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1898年)。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时间混淆:资本输出阶段始于《马关条约》(1895),非《辛丑条约》(1901)。
背景:民族危机: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马关条约》+资本输出)。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9世纪末)。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奠定理论基础。
失败原因(阶级局限性为核心)最终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经济基础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依赖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政治力量弱小:维新派无实权,仅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百日维新”仅103天)。直接原因:顽固派反扑: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1898.9.21),囚禁光绪帝,废除新政。缺乏群众基础:改革未触及土地问题,农民不关心。激进改革(如裁撤冗官)触怒既得利益集团(如守旧官僚)。策略失误:依赖袁世凯(其向荣禄告密),未掌握军权。急于求成(103天内发布上百道诏令)。外部原因:列强默许顽固派(担心中国强大影响其利益)。
“百日维新”时间:1898.6.11(《定国是诏》)—9.21(政变),共103天。
政治制度变革: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到溥仪)。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推动社会风俗变革(剪辫、放足、改称呼等)。局限性: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列强特权依旧,封建经济基础未变)。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陷入军阀割据。
高考常见问法: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成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失败: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时间混淆: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武昌起义),清朝灭亡于1912年2月。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主张“八事”: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等。提出“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揭露礼教“吃人”本质。
影响:推动文化普及(识字率提高);为新思想传播提供载体(如马克思主义)。
白话文运动≠废除汉字(钱玄同曾主张拼音化,但未实施)。3.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批判
批判对象:孔子与儒家伦理(“打倒孔家店”);旧道德(贞节牌坊、家族制度)。
评价:进步性:冲破封建思想束缚(如女性解放);局限性:全盘否定民间传统文化(如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
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矛盾尖锐(内忧:专制;外患:列强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1919年产业工人约200万)。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1919年),中国要求收回山东权益被拒,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
关键事件:6月5日:上海工人大罢工(日资纱厂工人率先响应),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上海“六三”罢工显示工人阶级力量(如沪杭甬铁路工人罢工)。影响:为中国成立奠定阶级基础(1921年)。推动新文化运动深化(从“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女性解放(如女学生参与,反对封建礼教)。
五四运动的新特点:彻底反帝反封建(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群众广泛参与(学生、工人、商人联合斗争)。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陈独秀转向)。
时间混淆: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成立于1921年(无产阶级“登上舞台”≠“领导”)。
背景: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1919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组织基础:各地小组建立(1920年上海、北京、长沙等地)。
注:7月1日为建党纪念日(非实际召开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列席会议。
纲领内容:最高纲领:实现(最终目标)。最低纲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22年二大补充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实践路径:组织工人阶级(如领导工人运动)。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后发展为统一战线思想)。
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出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混淆:一大召开于1921年,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在1922年。
合作背景:需要同盟:二七惨案(1923年)显示无产阶级需联合其他阶级。改组需求:孙中山屡次革命失败,决定“联俄容共”。共产国际推动:促成国共合作(马林建议“党内合作”)。
合作标志:一大(1924年1月,广州):通过《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新),与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合作成果:黄埔军校建立(1924年):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军事人才(如、)。工农运动发展:广东、湖南农民协会兴起;五卅运动(1925年)掀起反帝高潮。
北伐对象:军阀:吴佩孚(两湖地区)、孙传芳(东南五省)、张作霖(东北,未直接交战)。帝国主义:英国制造“万县惨案”(1926年)、“南京惨案”(1927年),公开干涉中国革命。
胜利原因:国共合作形成革命合力;工农群众支持(如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配合北伐)。
标志事件:四一二政变(1927.4.12):蒋介石在上海清党,屠杀员。七一五政变(1927.7.15):汪精卫武汉“分共”,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失败原因:主观:缺乏经验,陈独秀右倾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客观:叛变,帝国主义与军阀联合。
历史意义:进步性: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张作霖1928年败退关外)。宣传了新,扩大影响力。教训: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武装力量(南昌起义开端)。
武装起义受挫:南昌起义(1927.8.1)、秋收起义(1927.9)进攻城市失败。转向农村: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1927.10),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依照:中国国情:农民占人口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可能性。实践路径:先在农村建立根据地,积蓄力量,最后夺取城市。
创建红军(如红四军),开展游击战争(“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打土豪分田地(《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首次以法律形式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历史意义:理论创新:突破苏联“城市中心论”,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践成果:到1930年,全国建立10余块根据地,红军发展至10万人。思想奠基:为思想形成奠定基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时间混淆:井冈山时期(1927—1930)≠长征时期(1934—1936)。
文件区分:《井冈山土地法》(1928)→《兴国土地法》(1929,改正“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地主土地”)。
二十七、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七七事变(全面抗战)、敌后战场vs 正面战场
全面抗战(1937—1945):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键事件与标志
.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炮轰沈阳,占领东北。结果: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实行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伪满洲国建立(1932年)。抵抗力量:东北抗日联军(杨靖宇、赵一曼)。局部抗战兴起(如一二八淞沪抗战1932)。七七事变(1937.7.7)——全面抗战爆发
。经过: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进攻卢沟桥,中国守军(29军)奋起反击。影响: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9,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全国性抗战开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形成。3.两大战场对比
1937):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线):八路军主动出击,破坏交通线,提振全国士气。4.抗战胜利的意义
国际: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对日作战贡献最大。国内:洗雪百年民族耻辱(近代第一次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领导力量壮大)。
1945年8—10月)抗战胜利后的局势::控制华北、华东大片农村,军队
120万,民兵220万。:占据大城市,接受日军装备,但兵力分散(需时间调兵)。双方意图::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内战阴谋(亲赴重庆)。:假和谈真备战(蒋介石三次电邀,企图拖延时间)。
1946年)破裂原因::1945年底进攻华北解放区(上党战役、邯郸战役)。1946年6月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宣化店战役)。美国调停失败:马歇尔使团未能阻止冲突。
标志事件:1946年6月26日,30万大军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收获:揭露假和谈阴谋,赢得舆论支持(如“和平民主”口号深入人心)。争取时间加强解放区建设(如东北根据地巩固)。
时间: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地点:东北地区(主要战场在辽宁、吉林)。关键点:首战锦州,封闭东北敌军退路,最终解放全东北,奠定全国胜利基础。淮海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地点:以徐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江苏、山东、安徽、河南交界)。关键点:顶级规模、歼敌最多,基本消灭军南线主力,为渡江战役创造条件。平津战役:
时间: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地点:华北地区(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关键点:通过“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等战术,促成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时空关系:
时间重叠: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后期有约1个月的重叠(1948年12月—1949年1月)。
地理由北向南推进:辽沈(东北)→平津(华北)→淮海(华东),形成战略联动,逐次歼灭军主力。
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统治的军事支柱,加速了全国解放进程。
三十、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三大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年)提出“一化三改”(工业化 +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确立(1956年八大确认)。影响:
积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为工业化奠定基础(“一五”计划同步推进)。局限:改造过急、过粗,部分遗留问题(如经营管理僵化)。高考命题角度分析
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制度,为农业合作化(三大改造)创造条件。二者一同推动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的特点:
和平赎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减少社会动荡。渐进式:农业从互助组到高级社逐步推进。与“一五”计划的关系:
三大改造(生产关系变革)与“一五”计划(生产力发展)同步进行,体现“发展生产与变革制度并举”。易错点提醒
土地改革(1950—1952)是反封建,三大改造(1953—1956)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间不可混淆。
1956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年份,而非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落后(“一穷二白”),重工业几乎空白。国际环境:西方封锁,苏联援助成为关键支持。
过渡时期总路线年提出):“一化三改”(工业化 + 三大改造),要求优先发展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巩固国防(抗美援朝后急需军事工业)。奠定工业化基础(重工业是轻工业、农业发展的保障)。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初步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工业产值大幅度增长。其他成就:交通运输: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工业布局: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在沿海的局面,向内地扩展。
作用:提供技术、资金、人才支持,奠定中国工业化基础。形成东北、华北等工业基地(如鞍钢、武汉长江大桥)。4.
集中力量办大事: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学习苏联模式:高积累、高投入,优先发展重工业。与三大改造同步:工业化(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改造(生产关系)并举。5.
积极:初步建立工业体系,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经济提高速度快(工业年均增长18%),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
局限:农轻重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过度依赖苏联模式,后期需调整。高考命题角度
“一五”计划的重心:选择题常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或成就(如156项工程)。
与三大改造的关系:论述题可能要求结合“一化三改”,说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十二、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小岗村)、经济特区(深圳)1.背景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方针,需试点突破计划经济束缚。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加海南)。
“窗口”作用: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市场经济试验田:探索价格改革、股份制等,为全国提供范本。城市化典范:从边陲小镇发展为国际化大都市。3.
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如上海)→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特区姓‘社’不姓‘资’”()、“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速度”。
高考命题角度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联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生产力,为城市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经济特区的特殊性:选择题常考特区政策(如减免关税、外资优惠),或深圳的象征意义。
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征:材料题可能要求分析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全面的渐进式改革逻辑。
“包产到户”≠土地私有: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农民只有经营权。三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年南方谈话,破除姓社姓资争论,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需要: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应经济发展,需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主要内容:明白准确地提出: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调: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重大意义: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
,为后续国企改革、金融改革等指明方向,推动1990年代经济快速地增长2.2001年加入WTO:深度融入全球经济
15.3%降至9.8%),开放市场(金融、电信、农业等领域),遵守国际规则积极影响:推动外贸爆发式增长(2009年变成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促进产业体系升级,倒逼国内改革(如国企改革、法制建设),挑战:,部分产业受到冲击(如农业、汽车业),面临更多贸易摩擦。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
十六大(2002年):明确两个毫不动摇方针。十八大后: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高考命题角度十四大的里程碑意义(选择题常考)
三十四、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中美建交(1979)
,为发展同亚非新兴国家关系需要新外交原则提出过程: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正式确立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为万隆会议(1955年)奠定基础2.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
1945年),1970年代国际格局变化(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崛起)关键事件: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2758号决议
,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意义:中国外交重大胜利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改革开放后融入国际社会创造条件3.中美建交(1979年)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影响:改变国际战略格局
1949-1950年代:一边倒(联苏反美)19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
一个中国原则,对于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内涵)认知不同,口头表述方式达成共识重要意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993年汪辜会谈得以实现,2008-2016年两岸关系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重要前提现状:当局拒不承认
;通商:直接贸易往来;通航:直接空中、海上运输实现过程:2008年12月15日正式全面启动
60年隔绝状态,每年为两岸民众节省大量时间金钱,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3.当前对台政策
九二共识、反对;融合发展: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底线原则: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高考命题角度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选择题高频考点)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