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的角度入手,调整种养殖品种结构,不仅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也会给农民带来较高的收益。而宜宾作为农业大市,有着竹、茶等各式各样丰富的特色资源,这些都成为了宜宾特色名片。
持续了半个月的阴雨天气终于放晴。我们在当地镇村干部的带领下,穿梭在宜宾县蕨溪镇茂密的油樟林中,寻找那些一大早就入山的“扫叶人”。
经历寒冬之后,这里的15000亩油樟树开始长出新叶,去年的老叶子随春风落下。每到这时,到山里扫樟叶就成为当地男女老少的一项重要副业。
宜宾县蕨溪镇马安村村民 夏丽琼:樟叶可以卖,樟油也可以卖,樟油39元钱一斤,樟叶好像是8角钱一斤。(记者:能挣多少钱?)线元。
宜宾县现有油樟30万亩,占全国总种植培养面积70%以上。每到清明前后,全县26个乡镇中有18个乡镇都有像夏丽琼他们这样扫叶子去卖钱的当地农民。据了解,樟叶慢慢的变成了当地农民一条重要的增收渠道,树林面积大的农户每年仅这一个进项收入就可超万元。可当我们问到村民们这些樟叶的具体用途时,他们只知道是蒸樟油。
记者刚下山找到了一家夏丽琼所说的蒸油作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每到这个季节,当地农民就会在开阔地搭建起这种临时作坊,利用水油比重的原理,将叶中的油分离出来卖钱。
宜宾县蕨溪镇马鞍村村民 何大宽:(记者:这个一天能够产多少樟油?)100斤。
(记者:要多少原材料才能烧这100斤樟油?)3000多斤。(记者:现在我们樟油一斤能卖多少钱?)39元。
何大宽说马安村就有十多家蒸油作坊,一家每年大概能产五六千斤樟油,利润在10万上下,这样的收入在全市农村来说都算比较可观。
宜宾县蕨溪镇马鞍村村民 何大宽:(记者:我们这个油练出来是卖哪里?)就卖蕨溪镇。(记者:他们拿去做什么知道吗?)不知道。(记者:他拿出去再卖,价格能翻多少知道吗?)也不知道。
如此简单方式生产的樟油都能卖到39元一斤,它是怎么定价的,产业链是什么,利润又会有多大,农民在这一项上收入有没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呢?遗憾的是,尽管整个宜宾县每年要生产400多吨樟油,但依然少有人知道,自己从山间勤苦扫出的樟叶,在地头里蒸出来樟油,到底有什么具体用处?在继续讲述樟油前,我们先讲另外一个故事。
记者雷量:我身后这片长得像很甘蔗地的作物,其实就是用作养牛的牧草,当地农民通过种植牧草,一年每亩大约可以收益4000元,不仅如此,这更是一个企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起点。
这家建在江长路边上的九牛农业研发企业,主要是做肉牛养殖。与传统养殖企业不同,从牧草基地到餐桌,每一个环节的利润都能获取。
长宁县九牛农业研发企业总经理 蒋兴德:老百姓在跟我们搞了一些订单农业,一吨草有可能可以节约10到20元。然后养殖大概一头牛有400、500元左右。屠宰这块儿跟据现在的行情也有400、500元(的利润),我们现在的食品加工厂是四川最大的,现在年屠宰能力能达到5万头,搞得好一年有个两三千万的利润,餐饮那块,有个20%—30%左右利润。
蒋兴德介绍,他们公司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养牛的产业化联合体。企业将分散经营的家庭和专业大户组织起来,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紧密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在规模经营中摊薄、减少相关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这种模式运作的好处在哪儿?打个比方:养殖产业链上游是饲料,中游是养殖,下游是加工。相对而言,中游的利润薄,且风险大。但大部分养殖户集中在这一环节。如果肉价倒挂,传统养殖户由于产业链单一,想要“过冬”要么缩减规模,要么干脆关门。然后等到市场好转又一拥而上。这种现象在生猪饲养行业格外明显,被称为“猪周期”。种养什么就卖什么,规模大链条短,附加值低,抗风险弱,农民无法从二、三产业中获得更多收益的供给结构性矛盾在我市各农业产业中很突出,占全国70%种植培养面积的油樟产业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宜宾县林业局产业办 樊建东:宜宾樟油很独特,目前检测有100多种组分,他们分别成为医药、化工、香料和国防原料。
通过刚才宜宾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的介绍,我们终于知道了樟油用处的广泛和重要。如果产业按照九牛公司那样全产业链运行,会是什么规模呢。
宜宾县林业局产业办 樊建东:比如目前的粗油大概40元一斤,那么把组分分离之后,我们上百元一斤,再进入下一链条把它生产为食品类、药品类香料类,价值就会成倍的增加,成几何倍数的增加,目前按400吨产量计算,都能够深加工为100亿的产业群。
2016年,宜宾县成为四川省唯一的现代林业产业综合试验区,也喊出了建设中国“油樟名县”的口号,目的是想把这个百亿产业群留在宜宾。不只是油樟,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宜宾很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但它们大多都如油樟一样以原料的形态流通出去。
宜宾有正农业公司董事长 费思涛:说中国的原材料,我们确定1000元一吨,如果以日本的产品,他们实际上从中国的原材料拿去做产品,至少是一万,也就是他中间的空间至少是十倍,原因是他们做出来的产品是达到供给侧的要求的,但是我们仅是原料的输出。
如何“接二连三”,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造链、补链、强链”,向市场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推动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让原料规模优势真正成为产业优势,让青山变为金山,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其实,这就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