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平台【官网】

通用banner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乐鱼登录

他没当市委书记被点将入藏不仅成了中将还担任大军区政委

2025-03-15 18:05:35 乐鱼登录

  1949年的深秋,自贡市委大院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谭冠三整理着即将走马上任的文件,憧憬着在这座盐都开启新的篇章。然而,就在他准备走马上任自贡市委书记的前夕,一纸调令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彼时的西南,除了雪域高原尚未解放,另外的地方都已经插上了红旗。为什么刘邓首长会在这个节骨眼上改变主意,将这位即将走上地方工作岗位的军政委调往西藏?又是怎样的机缘,让一位差点成为市委书记的军政委,最终成为了戍守雪域高原的大军区政委?

  世人皆知谭冠三是西藏军区的第一任政委,却鲜有人知,在他启程赴藏之前,原本已经准备在四川自贡这座千年盐都扎根。

  1949年10月,秋高气爽,自贡市委大院的老樟树上挂满了金黄的桂花。谭冠三正和几位地方干部商议着即将开展的工作。作为18军的政委,按照当时的规定,军级干部转业地方一般都是担任地委一级的领导职务。

  就在谭冠三准备走马上任的前夕,一位警卫员快步走进院子,手里拿着一份加急电报。这份来自刘邓首长的电报,彻底改变了谭冠三的人生轨迹。

  当时的形势十分特殊。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只剩下西藏这片土地尚未回到祖国怀抱。而18军,就这样临危受命,担负起了进军西藏的重任。

  接到任务后,谭冠三立即召开了军党委扩大会议。会议室里,有人提出疑虑:"我们刚打完川西战役,部队还没休整好,这就要进军西藏?"

  面对困难和质疑,谭冠三拿出了一张西藏地图,指着昌都说:"同志们,还从来就没在这么高的地方打过仗,我们将是第一个!"

  当天下午,谭冠三就带领一个工作组,深入到各个连队开展动员工作。他挨个找战士谈心,讲解入藏的重大意义。

  自贡市委大院里那些崭新的办公桌椅,还未等谭冠三坐热,就被重新打包封存。而他的办公地点,也从这座千年盐都,转移到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

  在随后的日子里,18军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他们征集了大量毛皮衣物,准备了充足的粮食弹药。部队还特意找来西康的老百姓,了解高原地形和气候特点。

  1950年春节前夕,谭冠三带领18军的第一支侦察分队,悄悄踏上了进藏的路途。当他们翻越第一座雪山时,高原反应让不少战士出现了头痛、呕吐的症状。谭冠三带头背起了战士的背包,一边走一边说:"慢慢走,适应了就好。"

  就这样,一支原本准备转业的部队,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征程。而这个差点成为自贡市委书记的军政委,也在雪山之巅开启了他传奇的戎马生涯。

  世人都知道18军是第一支进军西藏的部队,却鲜有人知道,当初为什么偏偏选中了这支部队担此重任。

  在1949年的西南战局中,地理位置最接近西藏的是63军。按理说,就地理条件而言,63军才是入藏的最佳人选。可是刘邓首长最终却没选63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18军。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

  说起18军的来历,还要从抗日战争时期说起。1940年,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支支游击队在刘邓首长的领导下逐渐发展壮大。到了1945年,这些部队整编为8纵、13纵、15纵三个纵队。

  "那时候的部队,可都是在大别山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回忆道,"上山下山,行军打仗,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这三支纵队后来在元帅的统领下,在解放山西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1948年,三支部队合编为华北军区第一兵团,1949年改编为18兵团。

  "18兵团可是一支百战之师啊!"当年的一位参谋说,"无论是平原作战,还是山地战斗,都有丰富经验。"

  刘邓首长深知,进军西藏不单单是一场军事行动,更是一场政治考验。18军不仅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有着成熟的政治工作传统。

  有趣的是,在选择入藏部队时,刘邓首长最初考虑的是10军。当时的10军军长杜义德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但他以部队需要休整为由婉拒了这项任务。

  "选择18军,不仅是因为他们能打仗。"一位当年参与决策的老同志说,"更重要的是,这支部队有着优良的政治传统,能打硬仗,也能做群众工作。"

  18军的选择,体现了当时领导层的深谋远虑。首先,这支部队有着在复杂地形作战的丰富经验;其次,部队的政治工作基础扎实,能够很好地处理民族关系;最后,部队指战员都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

  张国华和谭冠三这对搭档也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张国华是一位经验比较丰富的指挥员,而谭冠三则是一位政治素养极高的政工干部。这样的搭配,正是进军西藏所需要的。

  当任务下达后,18军上下展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觉悟。尽管有个别同志因担心高原环境而选择了转业,但绝大多数指战员都表示:"既然组织选择了我们,我们就一定要达成目标!"

  1950年初,当18军开始向西藏进发时,一支能征善战、政治过硬的劲旅已经组建完成。而这支部队的选择,也印证了当年刘邓首长的远见卓识。

  世人皆知谭冠三在西藏当过政委,却不知他还是雪域高原上的"创新家"。在那片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土地上,他开创了多个"第一"。

  1950年春天,当18军主力开进西藏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了谭冠三面前:怎么样才能解决数千名官兵的粮食供给问题?当时的西藏,交通不便,从内地运送物资要翻越数座雪山,每运送一斤粮食要消耗十斤以上的粮食。

  "我们不能光指望内地的支援。"在一次军区党委会上,谭冠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既然运不进来,那我们就自己种!"

  这个想法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有同志直言:"这里海拔太高,气候恶劣,连当地老百姓都说种不了粮食,我们怎么种?"

  谭冠三却不信这个邪。他带领一队技术人员,深入藏北草原调查土壤、天气特征情况。在走访中,他们发现在海拔相比来说较低的河谷地带,有零星的耕地。

  1951年初春,在郊外选定了一片荒地,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军的"八一农场"的雏形。为了确认和保证种子能适应高原环境,谭冠三让人从四川带来了多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进行试种。

  第一年的收成并不理想,多数农作物都因缺氧、严寒夭折了。但谭冠三并没放弃,他组织农技人员改良土壤,调整种植方式,甚至尝试利用温室培育幼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1952年,"八一农场"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农场不仅种出了青稞、土豆,还成功培育出了适合高原生长的蔬菜品种。

  除了解决粮食问题,谭冠三还想到了培养本地干部的重要性。1953年,在他的倡议下,西藏第一所干部培训班在成立。这个培训班不同于一般的学校,采用了"半工半读"的方式。

  "我们请来藏族老乡当老师,教官兵们学藏语;又请的同志教藏族青年学汉语。"一位参与创办培训班的老同志回忆说,"课堂设在帐篷里,板凳是石头,黑板是门板,但大家学习的热情却格外高。"

  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也很特别。除了文化课,还有农业技术、机械维修等实用课程。谭冠三经常对教员说:"要教给他们真本领,让他们可以为家乡做实事。"

  这个培训班后来成为了西藏干部教育的摇篮,培养出了大批藏族干部。其中不少人在后来的西藏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谭冠三的带领下,18军不仅完成了进藏任务,还在这片高原上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军垦农场、第一所干部培训班、第一批高原蔬菜大棚。这些创举为后来西藏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4年,当中央派人来西藏考察时,看到"八一农场"郁郁葱葱的庄稼,看到藏汉干部一起工作的场景,不禁连连称赞:"高原上也能办成这样的事情!"

  世人只知道西藏军区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升格的军区,却不知这背后,有着谭冠三十二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

  1955年,一个重要的消息从北京传来:西藏军区升格为大军区。这在新中国军区建制史上尚属首次,一个军区单独升格为大军区的先例就此诞生。同年,谭冠三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高原上获此殊荣的将领。

  "升格为大军区不是简单的番号变更。"一位当年参与工作的老同志说,"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我们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建设好西藏,守护好边疆。"

  升格后的西藏军区,辖区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公里,东起横断山脉,西至喀喇昆仑山,北抵昆仑山,南临喜马拉雅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

  在这样的条件下,谭冠三立下了"四不"规矩:不叫苦、不叫累、不请假、不调动。每到一个连队,他总是先看望战士,明白他们的生活起居。

  有一次,谭冠三到边防连队检查工作,恰逢连队伙房的炊事员病倒了。他二话不说,卷起袖子就钻进了伙房,亲自为战士们烧火做饭。

  "谭政委和我们一样,穿的是灰棉袄,吃的是青稞饭。"一位老战士回忆说,"每次视察工作,他都要和基层官兵同吃同住。"

  1957年的一天,下起了罕见的大雪。谭冠三听说边防某哨所断了补给,立即组织人力,带着物资翻山越岭送了过去。当时的路况极其危险,几次都差点滑下悬崖,但他从始至终坚持在第一线。

  在谭冠三的带领下,西藏军区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适应高原特点的管理制度。他提出"一要建、二要防、三要储"的方针:建,就是要建设好营房和设施;防,就是要防寒防病;储,就是要储备充足的物资。

  每年冬天来临之前,谭冠三都要亲自检查各连队的御寒物资储备情况。他规定,每个连队都要储备三个月以上的粮食和柴火,预防恶劣天气可能带来的补给中断。

  在十二年的高原岁月里,谭冠三从始至终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要在院子里散步半小时,看看的日出。这成了他熟悉高原环境、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

  196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边境冲突爆发。谭冠三立即组织部队进行战备。在他的指挥下,西藏军区的官兵们成功应对了这场危机,保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那些年,谭政委可完全按规定回内地休养。"一位老战友说,"可他总是说,高原缺氧,更要求我们这些老同志在。"为此,他多次婉拒了组织上让他回内地休养的建议。

  就这样,一晃就是十二年。从1950年进藏,到1962年边境冲突,谭冠三见证了西藏从军区到大军区的跨越,亲历了这片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他虽然多次获得立功嘉奖,却从未因此懈怠,从始至终保持着那份初心和坚守。

  世人皆知谭冠三离开西藏后官至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却不知他临终前最大的心愿,是要将骨灰撒在那片魂牵梦绕的雪域高原。

  1966年的冬天,谭冠三接到调令,离开了他工作了十六年的西藏,调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临行前,他特意去了一趟"八一农场"。那天,农场里的苹果树已经光秃秃的了,但培育温室里的蔬菜依然郁郁葱葱。

  "这些树都是我们当年一棵棵种下的。"站在农场里,谭冠三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现在长得这么好,比内地的果树一点都不差。"

  离开西藏的那天,飘起了小雪。送行的人群中,不少藏族干部专门赶来为这位老朋友送行。一位年迈的藏族老人递给谭冠三一条哈达,说:"谭司令,您一定要常回来看看。"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出人意料。回到北京后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席卷全国。谭冠三被停职审查,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谭冠三经常会收到西藏战友们的来信。信中说起"八一农场"的新收成,说起边防连队的新变化,说起藏族群众的新生活。每读到这些,他就会想起那片高原。

  1978年,昭雪后的谭冠三被任命为顾问。尽管已经离开西藏多年,但只要有西藏的同志来访,他总要详细询问西藏的发展变化。

  "现在农场的苹果产量如何?""边防连队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吗?""那些藏族干部培训班的学员们现在都在哪里工作?"这样一些问题,他一个都没有忘记。

  1984年,已经年过古稀的谭冠三再次回到西藏。当他站在布达拉宫前,看着那些熟悉的面孔,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进藏的岁月。

  这次回访中,他特意去了"八一农场"。昔日的荒地已经变成了一片果园,当年亲手栽下的苹果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农场的技术员告诉他,去年的苹果产量创了新高,不少果品还销往内地。

  1985年,谭冠三躺在病床上,向身边的家人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我想把骨灰埋在西藏,就埋在'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

  1986年8月1日,在"八一农场"苹果园里举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谭冠三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安放在了这片他深深热爱的土地上。

  当天,来自西藏各地的干部群众自发前来参加仪式。一位年过七旬的藏族老人,将一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了谭冠三的墓碑上,轻声说道:"谭司令,您终于回家了。"

  而今,每到秋天,当"八一农场"的苹果飘香时,人们总会想起那个为西藏奋斗了大半生的老政委。在这片雪域高原上,他播下的不仅是果树的种子,更是军民团结的种子,这些种子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